2025年8月24日,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桑坪镇横岭村鲁家墁组,64岁的村民卫成现在玉米地里查看庄稼长势——饱满的玉米棒子挂在枝头,地下的猪苓菌核生长旺盛。看着这丰收景象,他的脸上满是喜悦。凭借在山茱萸树下、玉米地里套种猪苓的独特技术,卫成现每年收入稳定在20万元以上,不仅成了当地有名的“猪苓大王”,更带动全村群众走上了中药材种植的致富路。
横岭村群众采收猪苓 章东丽 摄
横岭村地处伏牛山腹地,山高林密、耕地稀少,过去村民多靠种庄稼和上山采药维持生计。20年前,卫成现在采挖天麻时,偶然发现天麻窝中的猪苓竟能自然生长,这让他萌生了人工种植猪苓的念头。
“猪苓和天麻一样,靠蜜环菌提供营养,生长环境和习性也相似。”卫成现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一规律。他最初试种10窝野生猪苓,次年便收获了新菌核,初步验证了种植可行性。但最初的尝试并不顺利,由于采收过早,效益甚微。
为破解难题,卫成现揣着仅有的2000元钱前往邻县栾川取经,终于知道了关键所在:猪苓需4年才能长成成品,而非当年采收。掌握这一规律后,他潜心钻研,4年后试种基地亩产大幅提升,坚定了他规模化种植的信心。
爱观察、善探索的卫成现不断优化种植技术。他发现猪苓喜阴,便尝试在山茱萸树下套种,结果不仅猪苓长势良好,山茱萸也因猪苓产生的有机物而增产,实现“树上收果、树下收药”的双赢。
随后,他又探索出玉米地套种模式:夏季玉米可为猪苓遮阳,且玉米地土层厚、易管理,解决了山地种植排水难、干旱影响产量等问题。这种套种模式让猪苓亩产效益显著提升,4年一收的周期内,年均亩产收益突破5万元。
“自己富了不算富,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。”富裕起来的卫成现没有忘记乡亲们。对于来请教技术的村民,他总是倾囊相授;针对缺乏技术和资金的村民,他免费提供种子、选址指导、技术帮扶,助其增收致富。
在卫成现的带动下,横岭村360多口人几乎家家户户种起了猪苓,建成100多亩种植基地,年产值150万元,昔日偏远的小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“猪苓村”。如今,中药材种植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,为山区群众铺就了一条可持续的增收致富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