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逛花市,谁不往家里搬两盆多肉?
圆滚滚的叶片,配个文艺花盆往窗台一摆,发朋友圈都能收获一堆赞。
那时候总觉得这玩意儿“懒人友好”,浇点水就能活,结果养着养着才发现——这哪是“萌系植物”,简直是“娇气包”,现在好多人都把它拉进“黑名单”了,为啥?
说几个大实话。
头一个就是“黑腐”太闹心。前一天还肉嘟嘟晒太阳的多肉,第二天早上准保给你个“惊喜”:叶子软塌塌,一按就出水,拔出来根都黑了发臭。
这毛病不分季节,新手手忙脚乱浇水施肥,反而加速烂根;老手各种控水通风,还是防不胜防。
尤其南方梅雨季,阳台湿度一高,十盆多肉能烂五盆,最后只剩空盆叹气。
再就是“挑光”挑到离谱。多肉要出状态得晒太阳,可晒少了徒长成“绿菜”,晒多了直接“焦边”——夏天中午的阳台,哪怕拉了遮阳网,叶片还是会干巴巴发红,甚至晒出黑斑。
为了调整光照,有人搬来搬去,有人买补光灯,折腾半天,要么晒过头,要么光不够,最后叶子没颜色,植株还蔫了吧唧。
冬天更要命。
多肉看着厚实,其实怕冷得很。
温度一低于5℃,立马“罢工”:不长个、掉叶子,根系慢慢萎缩,整株从底往上“空心”。北方没暖气的,南方湿冷的,冬天得给多肉“开小灶”——搬室内、套保温罩、开暖灯,比照顾孩子还精细。可就算这么伺候,好多“入门款”还是扛不住,最后冻成“光杆司令”。
还有个扎心的,是“老桩梦”难圆。谁不想养出枝干苍劲、叶片层叠的老桩?可多肉长得慢啊,一年才冒几片叶子。要桩化得控水控肥,让它风吹日晒又不能晒伤,慢慢木质化还不能黑腐。等个两三年刚有“老相”,一场梅雨天或寒潮就能让桩子烂一截,前功尽弃。大多数人熬不到老桩,早被“养废”的挫败感劝退了。
说真的,多肉不是不好看,只是太“挑环境”。它要通风好、光照匀、温度稳,哪一样不达标就给你“脸色看”。以前觉得“随便养养就能美”,现在才明白,这玩意儿根本不是“懒人植物”,没点耐心和条件,真别轻易入坑。
你家还在养多肉吗?